老赖,是近年来一个广泛而敏感的话题。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法院系统尚未结案失信被执行人数已达1435万,而全国法院系统正在执行有关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个人和单位,截至2019年底已累计执行案件4294.5万件,涉案金额4.39万亿元。不可否认,失信被执行人带给社会的影响和风险都不容小觑。
那么,什么是老赖呢?简单地说,老赖指的是欠债不还、拒不履行生效裁判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而被法院强制执行后仍然不履行义务的人。老赖现象的背后,往往有法律知识的缺失、信用意识的欠缺、执法制度的不健全等原因,也存在社会舆论、道德和伦理方面的问题。
对于失信被执行人,社会的压力和惩罚已经不只是在法律层面,而是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全社会各方面。比如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将会联合对老赖实行“黑名单”制度,拒绝其再次享受信贷、保险等服务;公安机关可不予核发或注销办理护照、驾驶证等证件,对庭审日期和时间伪造、不到庭办理等犯罪行为予以追究;相关部门可限制、拘留失信被执行人、劝导其履行义务等。
面对老赖,我们并不是简单地埋怨和惩罚,而是通过改革和完善法律制度,培养公民良好的信用习惯,强化个人和企业对信用行为的重视,不断推进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让失信者付出更为沉重的代价,产生法律和信用的共同压力,才能有效减少老赖现象的发生,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健康。